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长沙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长沙分站 >> 本地资讯 >> 铁矿石价格谈判何去何从

铁矿石价格谈判何去何从

来源:财经 编辑: 2009年10月27日 08:58:00 打印

  第一次参加山东青岛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的王晓芳很后悔,穿了一双高跟鞋来参会。王晓芳是北京一家钢铁贸易公司的业务经理,10月16日一整天,她都站在会场外,陪着公司总经理会见不同的国外矿山企业的代表和中国一些中小钢厂企业铁矿石贸易负责人。


  行政审批与市场竞价争夺光伏电价


  每年10月召开的这个会议,一直被业内人士视为新一轮铁矿石价格谈判前奏的开始。今年的会议定在10月16日和17日两天。


  在第一天的会议中,主持中国铁矿石价格谈判工作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在发言中提出,在新一轮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寻求建立“中国模式”,并再次重申要整顿中国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减少铁矿石进口资质企业的数量。


  当单尚华在台上阐述2010年谈判策略时,整个会场里稀稀拉拉坐了不到一半听众。数百名铁矿石供需双方的代表,就像王晓芳和她的总经理那样,都站在会场外各自与客户交流着,内容包括2010年计划进口铁矿石的数量预测等。


  经历了今年铁矿石价格谈判无果而终之后,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走到十字路口。谈不谈?如何谈?谈出的价格又有多大效力?这些疑问笼罩在参会者心头,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寻求“统一价格”


  与往年不同,在2010年铁矿石价格谈判预热之际,中钢协便提出了要坚守的底线。总结中钢协阐述的“中国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进口铁矿石结算周期应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二是坚持长期协议量价互动,量大应价优;三是统一价格,确定了长期协议的供货商就不允许再向中国企业以其他价格出售铁矿石。其中前两点在2008年已经提出,“统一价格”成了2010年铁矿石谈判的新基调。


  今年7月,中钢协提出,将在今后的铁矿石谈判中执行“统一价格”,进而形成中国的铁矿石进口新模式。随后,中钢协和宝钢集团与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金属集团(Fortescue Metals Groups Ltd,FMG)达成的协议,就实行了“统一价格”。


  “统一价格就是指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铁矿石品位、不同的质量、不同的矿山企业确定一个铁矿石离岸价格。”单尚华进一步解释“统一价格”的含义。


  按照这个思路,一旦确认价格,凡中国企业,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贸易企业,都实行这一价格,不能再分长协价、现货价。


  单尚华强调,凡是与中国用户签订合同,供货商都要执行一个价格,“这就是中国统一价格”。


  中钢协的这一想法,意味着将要取缔中国铁矿石的现货市场。作为中国第二大铁矿石贸易商,五矿集团董事长周中枢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统一铁矿石价格是趋势,以后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然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对此却表示悲观。“现货矿占据着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要取缔很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局面。”“我的钢铁”网高级分析师徐向春认为。


  中国铁矿石进口量每年以5000万吨至6000万吨的数量在增长,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这三大矿山公司生产能力,无法跟上中国的需求;印度、秘鲁、伊朗、印尼、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中小矿山,纷纷以现货方式向中国出口,填补供应缺口。


  2008年,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现货矿15968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2.09倍,占当年进口量的36%。


  根据“我的钢铁”估算,在中国铁矿石市场,现货矿份额高于长协矿,达到60%,比2003年上升7个百分点。这一点显著区别于日本和欧洲市场。中国铁矿石的主要进口国澳大利亚和巴西,都采取长协价,而印度等地的铁矿石主要采用现货价。


  “把印度、秘鲁等三大矿山之外的地区纳入长协系统中也不现实。”铁矿石贸易商联合海外资源有限公司首席代表解玮告诉《财经》记者,这些矿山集中度较低,数量庞大,很难让他们统一价格。


  与中钢协希望统一价格针锋相对,必和必拓则在力推铁矿石定价的指数化。所谓指数定价,是钢厂与供应商仍签署长期供应协议,规定每年采购铁矿石的规模,同时采用目前主要的钢铁咨询商提供的三种指数——普氏指数、MB指数、SBB指数——中的任意一个,作为成交当日的铁矿石成交价。


  作为铁矿石的最大买家,中国目前对指数定价和指数交易非常不认可。单尚华在10月16日重申,中国希望维持长协交易,甚至希望最终取消现货贸易。


  供需博弈


  在青岛会议召开前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将要求把2010年度至2011年度的铁矿石价格上调30%至35%,以扭转2009年度至2010年度铁矿石降价33%的局面。


  行政审批与市场竞价争夺光伏电价


  单尚华表示,三大矿山要求涨价33%的说法不合理。“按照目前的铁矿石价格,尽管矿山2009年的利润在下降,但仍是盈利的;中国钢铁企业连续亏损已经是事实,双方应该探讨一个合理的价格——钢铁企业不亏损生产的合理价位。”单尚华说。


  他还认为,目前钢材价格持续下跌,铁矿石价格已经失去上涨的支撑——目前铁矿石港口库存达到7600万吨,加上企业库存,铁矿石库存达到1亿吨。


  另一方面,钢铁的产量预期将出现下降。瑞典原材料集团常务董事Magnus Eeicsson在青岛会议上表示,2008年世界粗钢产量下降了1.2%,预计2009年粗钢产量将下降15%,由此2009年铁矿石将出现过剩。


  河北钢铁集团市场管理部部长韩卫东认为,由于明年中国银行信贷减少,投资钢铁的资金减少,“明年的粗钢产量将很难达到今年的产量。”


  韩卫东称,由于产量下降,加上国内铁矿石产量的增加,国外铁矿石生产商产量的增加,2010年铁矿石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不过,对此也有不同意见。安永全球矿业和金属行业总裁麦克艾列特告诉《财经》记者,由于经济在复苏,欧洲等地的钢铁产能在恢复生产,加大了铁矿石的需求,“明年的铁矿石价格会涨”。


  如何安内


  “从长远来说,铁矿石供需形势是供大于求。”国内排名在前三的一家钢铁企业的铁矿石贸易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说,“但是,中国铁矿石市场不进行整顿,即使是供大于求,中国的铁矿石谈判也很难成功。”


  行政审批与市场竞价争夺光伏电价


  这位负责人提出,铁矿石谈判必须“先安内再攘外”。这一思路也早获得中钢协认可。中钢协多次强调要“整顿国内铁矿石贸易秩序”,减少铁矿石进口资质企业的数量。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与商务部沟通重新制定铁矿石进口企业的门槛。


  不过,单尚华坦言,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铁矿石进口秩序依然十分混乱。“整顿贸易秩序仍是当务之急,否则,中国钢铁行业不可能实现健康发展。”


  2005年以来,商务部开始推行铁矿石进口资质限制制度。2005年2月,中钢协和五矿商会通过了《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审核后具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由523家锐减至118家;2006年12月28日,又出台新的规定,目前已减至112家。


  对铁矿石企业数量进行限制,初衷是为了避免因进口商数目过多而导致无序竞争,使供应商轻易就能抬高铁矿石价格。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现货铁矿石价格之所以高涨,原因之一就是国家对进口企业有资质限制,很多钢厂没有资格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长期协议矿。


  在2008年下半年以前,长协矿价格一直低于现货矿价格。由于能获得长协矿合同的钢铁企业越来越少,一些拥有长协矿合同的企业在进口了便宜的长协矿以后,转手在现货市场卖给没有长协合同的钢厂,获取巨额利差。


  在2008年下半年现货矿价格低于长协矿价格的形势下,最近几年饱受大中型企业和贸易商高价倒卖长协矿之苦的中小钢企,则大量进口铁矿石,使本来身处于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三大矿山公司在谈判桌上“胸有成竹”。这无形中为铁矿石价格谈判制造了困难。


  行政审批与市场竞价争夺光伏电价


  如何减少进口铁矿石企业的数量,实质也是各方利益的一场博弈。一位中国钢铁行业规划研究机构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仅仅减少一小部分数量,也是没有作用的。


  “其实铁矿石进口企业数量有五家足够。五矿集团和中钢集团两家贸易企业,宝钢、武钢和鞍钢三家央企,这样中国的铁矿石谈判就好谈多了。”这位规划负责人士建议。


  按照他的构想,五家有进口资质的企业,根据其代理费的高低来决定允许其进口的数量——收取代理费低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进口量。上述五家企业获得的进口量,如何进行再分配?需要进口铁矿石的企业可以通过竞价招标来获得。“以离岸价加上代理费为底价,价高者可以优先获得铁矿石。”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解决铁矿石谈判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国钢铁企业集中度问题。


  “钢铁企业一旦没有原材料,就会去寻求收购者,这样可以实现市场收购。”这位规划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


  不过,单尚华承认,尽管中钢协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依然停留在一般政策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具体办法,“使得政策措施形同虚设”。


  这从一个方面也表明了整治铁矿石进口的难度。为了突破铁矿石供应瓶颈,中国的钢铁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开展投资收购,以加大权益矿比例。


  “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加大权益矿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中国屡屡强调要控股,这是不明智的。”长期在澳大利亚工作的澳华黄金董事

上一篇:钢材囤积双分化 “二次去库存”难上加难

下一篇:三季度大中型钢企盈利或创今年新高 四季度将大幅下降